语种选择
语种选择
首页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第二届东盟语言与文化系列论坛报道】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玉安教授作“‘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专题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4 00:00:00

5月11日下午,第二届东盟语言与文化系列论坛活动最后一场讲座——“‘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专题报告在我院综合楼7楼第一会议室开讲,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张玉安教授受邀主讲,用自己的见解和丰富的素材诠释了“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我院院长李渝凤教授出席报告会,并就本届系列论坛和我院“职业教育周”活动致闭幕辞。我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景志华教授主持报告会。各系部专业教师代表到场聆听报告。

张玉安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语言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东方研究》主编、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主编的著作有《东方神话传说》、《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评注》、《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合著的有《基础印度尼西亚语》、《世界四大文化和东南亚文学》、《东方文学词典》等,曾把自己珍藏的价值极高的书籍捐赠给我院图书馆。

报告会伊始,李渝凤院长致欢迎词,向张玉安教授再次到校讲学表示诚挚欢迎,向张玉安教授自去年受聘为我院特聘教授以来对我院东南亚文化研究以及东盟语言各专业建设的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在致本届系列论坛和我院“职业教育周”活动闭幕辞时,李渝凤院长简要总结回顾了活动开展的情况。她指出,一个多星期来,我院共举办了5场论坛讲座,主题涵盖东盟语种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中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联系、泰国语言历史文化、“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等,特别邀请了来自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前来讲学,活动规模和层次均比去年有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本届系列论坛和“职业教育周”活动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东盟国家特色语言文化展,东盟各国美食及系列文艺活动,展示各对象国服饰、饮食以及风土人情,以及举办系列学生职业技能展示、跟我学外语等,师生走出校门,与广大市民面对面互动展示,极大普及了我院东盟语言及其他小语种,增强了市民对东盟及其他国家语言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扩大了我院外语办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良好成效。

随后,张玉安教授向我院赠送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三本专著,李渝凤院长代表学院接受了赠书。

在报告中,张玉安教授首先发表了自己对“一带一路”的见解:“一带一路”将是人类有史以来国与国之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历时最久的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世纪工程。他说,“一带一路”主要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和成功的关键。他指出,“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世界范围的文化大交流,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大学问。因此广大师生,无论所学的是哪种学科和专业,都将与“一带一路”产生着关联,都可以在“一带一路”大有作为。

期间,张玉安教授特别提及我国德高望重的东方学家季羡林老先生。他说,在季羡林老先生晚年的讲话和著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文化交流”,而谈论文化交流时,强调最多的则是“送去主义”。张玉安教授概括了关于季羡林先生在文化交流的五个理论观点:一是文化产生的多元性;二是文化交流的必然性,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三是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文化交流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四是文化交流的不对等性;五是要主动“送去”和“拿来”。

张玉安教授强调,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就要主动做到“送去”和“拿来”。我们要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远学季老,近学广外,主动“送去”,主动“拿来”,将促进世界文化大交融作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一带一路’正是在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引领下所进行的一次空前伟大的世界文化长征。‘一带一路’的火炬将在世界各大洲传递,实现东方国家之间、东西方国家之间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特别是人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张玉安教授最后如是说。

讲座结束前,张玉安教授还为在座师生推荐了一些值得阅读的书籍和研究资料。在阵阵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落幕。